3 、凤凰山天文台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同年8月23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又迁至桂林,最后迁移至昆明。余青松所长发现昆明地高云薄,星光明显,天气特别优良,十分适宜天文观测,因此他决计在昆明建设一座战时天文台,继续中国的天文观测研究。于是经四处选择台址,多处实地踏勘,最后选定位于昆明东郊的凤凰山为建台地点(现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工作地点)。之后,余所长又亲率天文所职员测绘凤凰山地形,设计建筑蓝图,并委托也是因为战乱而迁到昆明的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筑。1938 年秋,凤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动工,1939 年春天即告落成。凤凰山天文台的建筑共有四座:第一座为办公室,附变星仪观测室、太阳分光仪观测室和图书室;第二座为中星仪室;第三座为职员宿舍;第四座为工友宿舍和厨房。从内地迁过来时携带到昆明的一批天文仪器,也一一在凤凰山上重新安装使用,并在这里恢复中断了两年多的天文观测。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1941年9月的日全食观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境内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其意义重大,早在1934年为此就已开始筹备,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进行了制定计划、筹措资金、购买观测仪器等准备。西北观测队由张饪哲任队长,天文所另派4人参加,高鲁代表中国天文学会也参与了工作。观测队于1941年6月30日携带仪器设备从昆明出发,克服了战时的重重困难,万里奔波赶往兰州临挑,经过队员们的努力,于9月21日顺利进行了日食观测,此次日全食观测大获成功。
1.高鲁(1877 一1947)
字曙青,号叔钦,福建长乐人。早年就读于福建马江船政学堂。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获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不久任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1918年去欧洲,任留欧学生监督。1921年回国后仍任中央观象台台长。1927年筹划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29年任驻法国公使。1922年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并任首任会长。他一直热爱天文学,他以自己深厚的数理基础投入到天文学研究领域。1913年创办《 气象月刊》 ,普及气象学和天文学知识。1915年此刊改为《观象丛报》,1930年更名为《 宇宙》 。参与组织1936年和1941年两次日全食观测。1929年发明天漩式中文打字机。著有《 图解天文学》、《日暑通论》 、《 星象统笺》 、《 中央观象台过去与未来》 、《 相对论原理》 等。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徐家汇、青岛和佘山天文台,这些是由国外人建立的,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天文台使他深为不安,1915年,他曾提出要在北京创建大型天文台的计划,但在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情况下,并没有泯灭他创建天文台的决心。后来在他的努力下建立现代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的计划终于得到了批准。高鲁先生在推动天文所的建立和筹备紫金山天文台的建造、筹集经费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为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开创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一代宗师。
2. 余青松(1897 一1975 )
福建厦门人。1918年赴美留学,先学土木建筑,后攻天文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利克天文台工作,研究恒星光谱。他对于恒星光谱和光谱分类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是现代对于恒星能量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使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为此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藉会员。1927年回国,任教于厦门大学。1929年2月-1939年12月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曾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余青松继任所长后,迅即接续了紫金山天文台建台之举。他亲自进行实地勘测和建筑设计,甚至亲自组织和指导施工。经过和同事们五年的呕心沥血、千辛万苦地努力,最终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现代天文台在紫金山落成。后来,他还主持并勘探设计建造了另一座观测站― 昆明凤凰山天文台(该台为今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前身),余青松在天文台的建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941年他辞去了天文研究所所长一职,在桂林和重庆负责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的研制工作。1947年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工作。1955年任美国胡德学院教授兼该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长。为表彰余青松在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美国哈佛― 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第3797号小行星命名为“余青松星”。
3 .张钰哲(1902 一1986 )
福建闽侯人,我国著名天文学家。1919年考人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23年赴美求学,1925年进人芝加哥大学学习。1928年,经过两年的观测,他发现了一颗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一112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华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争得了荣誉。1929年以论文《 有一定平面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 获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1月一1950 年5月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日本侵华战争前夕,他受台长派遣,曾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1941年4月,张饪哲任中国日食观测队队长,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现代日食观测,其记录对世界天文科学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1946 一1948年其再度赴美进行交食双星光谱研究。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5月一1984 年7月,张饪哲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84年7月一1986年7月任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连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星历表上没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