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展厅

专题展览

珍藏档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三部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时间: 2014-09-03
 

遥感飞机

两架“奖状S川”型遥感飞机,是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由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1986年将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小型公务机改装而成的专业科学试验飞机。自1986年首飞至今,累计承担了近百项航空遥感应用项目在综合应用实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8 0级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极其困难,航空雷达遥感、光学遥感成为大面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有效手段。13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遥感飞机赴四川灾区进行灾情监测的请示轧14日,经国务院批准,遥感飞机飞赴地震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档号:200822441)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作为项目法^牵头单位组织建设,是目前国际上监测空间范围最广、地域跨度最大、监测空间环境物理参数最多、综合性最强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该工程于2008年1月5日开工建设.2012年10月23日通过国家验收。它的建成,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力支撑我国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度子午线,北起漠河,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沿北纬30度纬度线,东起上海,西至拉萨,以15个监测台站组成了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台,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至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  的行星际的空间环境参数,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络系统。上图为各台站主要  监测设备分布图。(档号:ZWOO-01-01(10))

“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创意、以我为主建设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旨在使中国的子午监测系统向地球南北延伸构成第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圈。2006年10月12日,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宇航机构代表在北京签署《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 工作组备忘录,下图为备忘录和该计划全球覆盖图。(档号:ZW00-09-08(3))

长短波授时系统

长短波授时系统由原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建设主要由BPM短波授时台、BPL长波授时台和时间基准保持系统组成,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短波授时台于1966年由原国家科委批复建设,1970年建成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试播,扩建后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正式承担我国短波授时任务。长波授时系统于1973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1986年正式承担国家授时任务,为航天和国防提供精确的微秒量级授时服务,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嘉奖。该项成果使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70年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短波授时台试发播的请示。12月2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这一与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台的陕西天文台,在紧急情况下还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时闻频率发播工作……可否从十二月十日起试用,1971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公开启用,亦请报复。(档号:ZP-07-03-001)。

时间基准保持系统负责产生和保持我国地方原子时、地方协调世界时及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原子时归算。目前其保持的地方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协调世界时的偏差控制在20ns以内,大大优于国际电联要求的100ns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波授时台的建成,使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精度由毫秒量级提升到微秒量级,同步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秒。1984年10月1日,长波授时成果模型彩车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了国庆35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档号:ZP-07-03-002)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简称“种质资源库”)由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建设任务,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是我国战略性生物资源保存的重大飞跃,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物资源战略储备,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未来面临的国际资源竞争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附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