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引导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11月15-16日,档案馆党支部赴湖南长沙、韶山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通过主题教学、专题党课、参观革命旧址和学习研讨等活动,加深对党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支部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使命感。

11月15日,档案馆党支部的成员们踏上了一段红色之旅,首站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曾寄住的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见证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辉煌,同时,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为党的思想路线明确了文化之根,支部成员们聆听了关于书院历史的讲解,学习“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并感悟如何在工作中践行。

随后,前往湖南省博物院,学习参观《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通过150余件重要文物展现青年毛泽东的奋斗与信仰,展览围绕青年毛泽东的奋斗历程,分为“求学——积蓄青春远航的动力”“立志——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实践——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三个单元。通过参观,让党员们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在锤炼品德修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等方面的榜样力量。最后,前往橘子洲头,瞻仰伟人雕像,同时回顾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写下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感受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精神。

在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学习活动后,全体支部成员满怀着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感悟,返回了下榻的酒店。在这里,组织开展了一场党史知识学习及答题活动,答题过程中,成员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通过互动式学习,不仅检验了大家的学习成果,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党史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传统的理解。

11月16日,档案馆支部前往韶山润芝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瞻仰毛泽东铜像,党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伟人铜像敬献花篮,并集体三鞠躬,表达了对伟大领袖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在庄严的党旗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最好传承。随后,党员们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开展了《在上屋场叩问初心》现场教学。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每一砖一瓦都见证了毛泽东同志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领袖的非凡历程,一门六烈士的事迹更是让每一位党员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党的理想信念。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党员们参观了毛泽东生平展、“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展,并在毛泽东1966年回韶山居住过的滴水洞一号楼开展了《滴水情深风范长存》现场教学,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生平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学习和感悟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和家国情怀。

当天下午从韶山返回长沙的大巴上,支部组织召开了学习交流会。会上,党员们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两天参观学习的所见所感。有的党员谈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对自己工作的启示;有的则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通过交流,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和韶山精神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和责任意识。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党的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档案馆党支部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了作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红色之旅的收获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时期的档案工作中,争做科技档案工作的国家最高水平,为我院抢占科技制高点做好档案支撑和服务。

参观湖南省博物院

橘子洲头瞻仰伟人雕塑

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聆听现场教学


党员同志心得体会之一

2024年11月14日晚,档案馆支部党员同志们共同踏上D1次动车,开启了一段前往长沙的红色学习之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韶山宾馆,我们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聆听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毛主席雕像、敬献花篮,听着向导的讲解,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同志仿佛就在眼前,伴着喧嚣的乱世和纷飞的战火,17岁的毛泽东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带着青春的意气,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瞬间,思绪回到现实,眼前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无不诉说着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真切和珍贵,幸福在此刻也具象化了。

问苍茫大地,谁知沉浮?

在橘子洲,耳畔不时传来鸟叫和虫鸣声,沙洲上的参天大树高耸挺拔,一排排橘子树、柚子树上硕果累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一路前行,来到沙洲最南端的问天台,当年,毛主席便是在这里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知沉浮”的叩问。望着滚滚的湘江水,我们仿佛看见一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与同伴们博浪击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

在滴水洞一号楼前,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得不放下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不舍,“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那份无奈令人动容,毛主席一遍遍看着这里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的一草一木,嘱咐看房子的小廖将自己的房子看好,他以后还要回来的。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别竟是与韶山的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滴水洞下起了小雨,也不知是这细雨还是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两天的红色学习之旅虽然短暂,但意义非凡,我们重温了那段红色历史。尽管那段血雨腥风如今已经硝烟散去,尽管那些困难生活也离我们远去,但静静的墓园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是无数的英烈经历了生死考验、血泪洗礼,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将这次学习中体会到、感悟到的精神,发挥到我们的工作中,不抱怨、不怠慢、不消极、不推诿,坚定理想信念,为档案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档案馆党支部 陈丹)


党员同志心得体会之二

中国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在近代中国,湖南以及湖南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11月15日-16日,在时隔7年后有机会带着学习红色精神的任务,重新踏上这片英雄土地,百感交集。

“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造就湖南人“恰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独特的精神风貌。提起湖湘文化,就要从其源头岳麓书院说起,而岳麓书院正是我们此次学习的首发站。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不进行以科举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而是坚持“传道而济斯民也”。据讲解员庄老师介绍,岳麓书院现在除开放大半区域作为参观景点外,仍保留一部分区域承担教学任务发挥着培育英才的作用,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传承千年仍然“活着”的学府,这一点也是书院经世致用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南宋时期,朱熹、张栻开创独具特色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1897年应时代需要创办时务学堂传播资产阶级民权学说和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注入“教育强国”。正是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岳麓书院才走出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蔡和森等大批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才。从1938年日本攻入湖南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始终未被占领。正如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写道的“如果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湘文化特色、湖湘人民的精神特征可见一斑。

一半是霸蛮劲,一半是书卷气,这两点被誉为是交织在湖南人血脉里的两种最主要的气质,这两种气质在毛主席这个地道的湖南伢子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此次学习从毛主席的家乡韶山故居到求学旅居过的岳麓书院、爱晚亭,再到晚年居住的滴水洞,从湖南省博物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到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读书”是贯穿全程的关键词,也是毛主席一生的重要构成。故居旁的南岸私塾让幼年毛泽东形成“破旧立新”的初步意识,培养起热爱读书的终身爱好;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历程让毛泽东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毛泽东曾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方便读书特制的高低床、单腿眼镜,放满书籍的接待室、书房,记录了毛泽东临终前一天看文件、看书的护理记录都是毛主席一生爱书、爱读书、爱思考的真实见证。

瞄准特色文化,把握时代特点。湖湘文化宣传守文化之正,创时代之新。此次学习之旅中,作为从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者,在学习湖湘红色文化之外,我也在思考与学习当地红色文化开发、宣传的举措。论地方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发展,湖南在国内各省之中当属领先。赋予历史文化现代活力。湖南省博物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一改红色专题展惯用的红色主色调、严肃风格,采用富有青春活力的绿色为主色调,整体风格青春活泼。展览一方面展出的文物70%为首次展出,一方面使用现代艺术展示方式,采用年轻化的表达和展示手段,令人耳目一新。不难让人联想到湖南卫视曾推出的《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等系列优秀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保留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基础上,摆脱了一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传统模式,选择全新的视角、现代年轻人所接受的艺术手法演绎等进行了大胆创新。于小于微传递精神力量。在韶山,韶山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特别推出“学习伟人风范,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微党课,在所有实地参观开始前,讲解员都会先开展十五分钟的微党课教学,由讲解员带你听故事、分享个人心得、感悟。通过情感充沛地讲解、交谈,向听众传递精神力量。

见贤思齐,短短2天,收获良多。领略了人杰地灵的长沙美景,感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中饱含的那份责任与勇气,折服于毛主席坚持终身学习、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求知精神。学习、创新、经世致用是此次学习之旅的关键词,也是今后努力的风向标,用心感悟生活,学习永远在路上。(档案馆党支部 赵迪)


党员同志心得体会之三

2024年的秋天,档案馆党支部一同前往长沙,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党学活动。我们的足迹遍布了岳麓山、湖南省博物馆、橘子洲以及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每到一处都深感历史的厚重。

第一站,岳麓山。我们主要参观了岳麓书院,这里是古代文人墨客求学问道的圣地,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岳麓书院的教学方式以辩论的形式开展,也可说是发散性思维教学,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可在辩论中产生创新性想法。我认为这种方式也可用于档案工作,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对档案工作进行探讨,以迸发新方法、新模式,提高我们档案工作的效率和利用水平,并且督促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更好的服务档案工作。

之后,我们来到了湖南博物院。走进博物院,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博物院里,我们特意参观了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为题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从中我看到了毛主席从师范求学到领导工农运动的奋斗历程,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走出的普通青年,到成为新中国缔造者的传奇事迹,青年毛泽东胸怀远大理想,求知问学、锤炼革命本领,追求真理、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知行合一、唤醒广大工农群众,他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在参观过程中思考自己如何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践行这些原则,如何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紧接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橘子洲。站在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我深感震撼。这座雕塑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英姿飒爽和革命豪情。看着雕塑,我更加坚定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最后,我们来到了韶山——毛主席的故乡。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等地。跟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再一次体会毛主席的宝贵精神,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他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精神让我深受启迪。不动笔墨不读书,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这也是毛主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我们档案工作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档案理论基础以及信息化相关技术基础,更应该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档案工作中,更好地对档案进行收管存用。

这次长沙实地参观学习,不仅让我对毛主席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为自己能够从事这份工作而感到自豪。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技能,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档案馆党支部 陈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