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

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

  为总结“十三五”期间全国档案工作的有益探索以及取得的发展成就,《中国档案》杂志设立“回望‘十三五’”专栏。本期《中国档案》杂志(2020年12月)在该专栏刊登“使命驱动、责任担当、发展导向——‘十三五’中国科学院努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文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始终牢记自己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简称“四个率先”)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了“四个率先”发展目标。中科院各项改革措施的部署落实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中科院党组统筹领导下,中科院档案工作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紧密围绕“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档、规范管档、人才强档”的发展战略,以落实《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主线,切实践行“保存历史、支撑创新”使命,在支撑服务中科院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奠定了档案工作发展的新起点。

聚焦发展需求、坚持规划引领

  2016年,中科院制发《中国科学院“十三五”档案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设、档案人员队伍建设、档案学术研究与交流6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以下简称“院档案馆”)对标《规划》逐年分解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强化《规划》对全院档案工作发展的管控引领作用。

  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拓展开发利用与服务,提升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档案工作同步纳入中科院整体发展战略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保障

  1.组织领导更加坚强

  “十三五”期间,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等7位院领导先后对档案工作作出批示或出席档案会议、参加档案工作培训,院级会议先后4次讨论推进档案工作,为“十三五”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与指导。125家院属单位的147名档案工作主管领导参加档案工作管理干部培训班,97%的院属单位档案工作得到主管领导批示或纳入所务会等重要会议议事范围,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依法治档、规范管档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切实做到了“有分管、有真管”。

  坚持并完善“院统一领导、分院协同督办、院属单位执行到位”的档案工作组织实施机制,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中明确院属单位档案部门设置要求和职能定位,使院、所两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夯实巩固,为有效落实“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2.经费保障更加坚实

  实行“院级种子经费带动+所级经费匹配”的经费配置模式,档案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并实现适度增长。“十三五”期间,院级种子经费投入约4000万,带动院属单位经费投入总量超4000万,全院档案工作经费投入总量达8000万。档案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档案室系统建设、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档案宣传与编研、档案专项课题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等方面。

  3.监督检查更加扎实

  组织12个分院开展全院档案工作互查互检,细化制定检查考核表,成立由分院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互查工作小组,重点对院属单位“十三五”期间档案工作组织管理情况、各类档案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档案资源建设情况、档案安全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问题严格落实整改,实现闭环管理。通过互查,加强对院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督导,促进《规划》任务的有效落实,切实提升院属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促进提升地区间档案工作交流。

突出科研特色、聚力提质增效

  1.重大科技项目档案工作有新突破

  中科院以重大科技项目,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建项目等(以下简称“项目”)为抓手,着力提升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质量。制修订4项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以中科院自主部署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为突破口,探索实践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一是指导建立覆盖项目任务各层级、各承担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网络与责任体系;二是督导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院级管理和制度要求,制定项目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三是配备督导小组,对项目档案工作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项目档案信息化、档案归属与处置等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督导;四是引入量化评价机制,全面考核项目档案管理情况与档案质量;五是推进开展项目数字档案资源汇交,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数字档案资源库。

  “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共完成200余个项目的档案验收工作,项目档案质量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国家档案局有关领导在检查中科院项目档案工作时评价:“中科院项目档案工作有思路、有保障、有作为、有效果,成效显著,令人振奋。”

  2.科研机构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初见成效

  中科院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作为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顶层设计方面,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纳入《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突出特色、标准先行、试点推进、逐步推广”的建设思路和“服务科研、院所互通”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建设框架。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覆盖档案工作全流程,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档案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制定《中国科学院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在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中科院数字档案馆一期建设任务,实现院档案馆文件在线归档,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接收、管理与在线利用,进馆档案数据“四性”检测。部署61家院属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其中9家院属单位实现在线归档和利用。2019年,院档案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批国家档案局科研机构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有序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院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馆藏档案数据近140TB;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突破口,试点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同步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

  3.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宣传异彩纷呈

  “国际档案日”主题宣传活动成效显著。连续5年举办中科院“国际档案日”档案主题宣传活动,逐步实现活动组织常态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平台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全院线下观展2.7万余人次,线上访问7.3万余人次,“走进档案、了解档案、关注档案”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档案编研工作成果突出。“十三五”期间,围绕院所重大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中科院编制专题档案图文集11册,制作微视频25个。院档案馆甄选70位著名科学家的近百份手稿档案,编辑出版《中国著名科学家手稿珍藏档案选》,纳入院庆70周年系列出版物之一。在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评选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眼之书—FAST 项目档案管理纪实》获一等奖;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海洋研究所“科学”密码—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档案》获二等奖;《南仁东:一眼万年》获最佳人物纪实奖;中科院获优秀组织奖并受邀做经验交流报告。

  档案工作宣传成效明显。优化中科院档案馆网站,创建“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搭建档案工作宣传平台。逐年编制《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年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档案工作研究成果丰硕。按照“研究从工作中来,研究为了工作”的思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为关键,围绕档案工作前沿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逐步建立涵盖档案管理、档案资源、档案利用、档案安全4个方面的12个主要方向的研究框架。“十三五”期间共部署档案专项课题56个,研究成果105项,其中包括18篇学术论文、25份研究报告、50项制度标准、3套软件(1个软件著作权)、3套业务管理手册、6项档案编研成果等。

坚持人才兴档、积蓄发展后劲

  1.档案人员队伍逐步配齐配强

  截至“十三五”末,配备专职档案人员的院属单位达89%,较“十二五”末提升了40%。全院专职档案人员达220余人,其中43家院属单位专职档案人员在2人以上。专职档案人员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有139人(占比63%),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有99人(占比45%),具有档案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有127人(占比58%),从事档案工作5年以上的有70人(占比32%),具有高级职称(副研或高级业务主管)的有45人。

  2.档案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持续开展档案基础业务、骨干能力建设、专项业务等分类培训与研讨交流,20余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841人次,基本覆盖全院专、兼职档案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实施青年成长计划,着力提升青年档案人员的创新思考与工作研究能力。70余名(约30%)专职档案人员在全院性制度规范制定、档案业务指导检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骨干支撑作用。

  回顾“十三五”,中科院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中科院档案人将坚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牢记“保存历史、支撑创新”的发展使命,认真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推动全院档案工作实现新发展、迈入新阶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