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

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

一、案例背景

2010年9月,中国空间站工程立项。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研制建造历经12年,共研制1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担了这3个系列、11个航天器的主要研制工作。这些航天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复杂程度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突破关键技术最多、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系列航天器组合体。在研制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中国航天人的非凡智慧和卓越创造力,承载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国航天科学决策、技术攻关、检查验收、文化传播和精神传承等提供了强力支撑,是国家重要的科技资源。

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具有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等特点。为科学准确地反映空间站全貌,全面、权威地见证和记录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特色和系统特点,研究院采取系列措施,进一步将档案工作与科研生产模式紧密耦合,在规范和加强档案管理基础上开展有益探索,建立起适用复杂航天器组合体的档案高效管理模式,并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价值,传播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空间站档案工作方法。



图1 空间站三舱构型示意图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系统工程理念,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全流程”的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管理网络

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管理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始终坚持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做到档案管理目标分析透彻、要求科学合理、技术路线切实可行、接口关系协调匹配,确保档案管理机制高效、合理可行。形成贯穿“总体——分系统——单机产品——部组件”各层次,揽括“方案——初样——正样——在轨运行”各研制程序,覆盖“计划要求下达——跟踪指导——阶段归档——检查验收——整改落实——考核评价”各管理流程的“横到边、纵到底、全流程”的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管理网络(见图2)。



图2 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管理网络框架

通过管理网络的建立,各级档案部门高效联动,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对11个体量巨大的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全周期管理,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航天器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坚持规范先行,构建紧密耦合空间站系列航天器科研生产模式的档案规章制度体系

研究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状态管理要求》等相关法律制度要求,紧密耦合空间站各舱段新研、飞船批生产等不同生产模式,针对空间站结构、热控等多专业融合的设计体系,组织制修订《航天器单机产品定型文档管理办法》《航天器型号档案验收规范》《航天器批生产档案管理办法》等规范,与适用的标准规范共同构建起紧密耦合科研生产模式的档案规章制度体系。同时,重点针对定型产品批生产模式,进一步细化文件完整性要求。按照文件通用性程度设计“通用+专用”文件体系,对主要分系统及单机产品分别形成《文件体系表》,要求各承研单位据此开展技术文件配置工作。这些规范标准与要求捋顺了飞船等定型产品批生产文件借、沿用关系,助力技术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保证了空间站系列航天器各层次各阶段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

(三)坚持迭代技术手段,提升空间站系列航天器产品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能力

进一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持续加强与空间站系列航天器产品研制相关系统的集成,推动航天器研制电子文件和数据的归档管理。主要研制部门档案管理系统相继开发了与航天器协同设计系统、产品数据包系统接口,对相关电子文件实现有效管理。通过与产品数据包系统的集成,实现对空间站系列航天器主要分系统单机产品全过程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实现了过程质量监督和结果电子数据的归档,极大提升空间站系列航天器产品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能力。

(四)坚持主动作为,开展以“地面+天上”声像档案为代表的“多元”档案资源建设

在航天器技术文件归档的同时,不断加强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收集,丰富档案资源。针对空间站系列航天器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声像档案拍摄工作。策划编制空间站系列航天器《研制拍摄大纲》《发射场拍摄大纲》《着陆场拍摄大纲》,规划15类关键动作及场景具体拍摄要求。与地面拍摄任务同步,以“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为出发点,大胆构想“天上”声像档案拍摄工作(通过航天员系统实现对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的舱内拍摄工作),开展了“载人空间站工程超高清(8K)影像拍摄、制作系统”的研发与论证工作。2021年9月20日,两台超高清(8K)摄影机搭乘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顺利进驻空间站。2022年1月,神舟十三号乘组启动舱内拍摄工作,按照拍摄大纲完成了在轨拍摄,期间设备运转良好,形成总容量高达40T的超高清空间站声像档案。

(五)坚持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多形式挖掘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资源价值

研究院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就有为每个航天器进行专题档案开发的工作传统。在吸收载人飞船工程、空间实验室工程系列航天器以往档案编研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背后承载的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结合“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契机,科学布局、顶层设计,策划了一系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举办系列档案展,并在北京航天城、天津航天城、文昌航天发射场多地布展,产生广泛影响。相关档案展品和开发成果还在国家博物馆“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展出,并支持各类官方纪念活动。同时,组织院属各单位围绕承担的研制任务开展档案编研,编纂《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载人航天工程画册》《空间站工程研制历程》等作品8部,制作《空间站系列航天器研制纪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影像》等纪录影片3部,时长约200分钟。结合热点事件,充分利用声像档案制作系列档案短视频——“天宫TV”,并在工程官网和公众号发布,向广大群众普及了载人航天相关知识。

图3 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三、效果及影响

(一)档案服务科研生产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横到边、纵到底、全流程”的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管理网络的建立,理顺了各级档案机构在空间站研制工作中的权责边界和管理关系,形成了权责统一、管控有力、接口协调、运转顺畅的工作体系,极大提高了研究院各级档案机构在航天器研制体系中的服务效能。紧密耦合空间站系列航天器科研生产模式的档案规章制度体系有效指导了文件生成部门在研制过程中的形成和积累工作。档案机构有效保证了“设计文件与产品技术状态一致,工艺文件与生产一致,研究试验文件与研制实际过程一致”。空间站自2020年5月起,建造任务陆续实施,在每艘航天器发射成功后,研究院及时组织归档验收,确保了档案的完整和准确,为后续航天器研制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档案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的开发利用成果,兼顾了档案编研的专业性、成果设计的艺术性和大众传播的趣味性,在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间产生热烈反响,进一步彰显了档案资源价值,弘扬了载人航天精神。系列档案展通过精选展陈,生动展现了空间站工程建设的恢弘历程。在多地布展不仅吸引了大量航天器系统研制人员参观,还得到了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发射场系统研制人员的高度评价。“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以空间站工程相关编研成果为基础形成文案,并展出众多档案实物。展览自2023年2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至8月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家媒体纷纷报道,形成打卡热潮,累计18万人次观展,成为国家博物馆“网红”景点。档案短视频“天宫TV”于2021年推出后受到高度关注,成为互联网权威且极具影响力的短视频科普传播产品,获得一致好评,多家媒体转载,档案资源价值得到极大彰显。

(三)档案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空间站系列航天器档案工作实践,各级档案机构积极作为,变“后端参与”为“前端介入”,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耦合”,在实现服务科研生产效能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档案机构的地位。“重要文件及时归档”的全员档案意识在各单位得到空前加强,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可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了档案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案例形成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案例形成人:乔永雯、刘畅、夏静、陈琛、白帆、杨阿茜

原文链接:https://www.saac.gov.cn/daj/qycxalzs/202407/9046ff27198242899aa36cb6cf4358ae.shtml

附件: